1979年3月10日至12日发生的612高地阻击战上海配资公司,是中国43军主力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最后一次重要战斗。这场战斗标志着中国部队在越南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交锋,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英勇与坚持。
在这次阻击战中,越南军队部署了1个130毫米加农炮营、1个122毫米榴弹炮营和一个步兵团,企图彻底摧毁负责断后任务的中国128师383团。越军对383团发起了猛烈围攻,而383团的指挥官,副师长王高升和丁寿岳坚决拒绝撤退,带领9名干部在前线坚守,指挥各部队与越军展开激烈对抗。在后方炮兵支援下,383团成功击毙了越军500余人,彻底粉碎了越军338师企图反扑中国广西宁明县边境的计划。
早在3月5日,副师长王高升就带领383团第一营主动出击,攻入了越军338师462团的防线,成功打击了敌人的后勤补给,并粉碎了他们切断我军主力补给线的计划。这一行动为接下来的战斗打下了坚实基础,也为后来的防守战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接着,在3月10日下午6点左右,383团接到上级命令,迅速向越南龙头村北侧约700米的612高地集结,准备布防并掩护主力部队撤离。
展开剩余71%当时,越军在亭立县那然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,包括炮兵、步兵和地方民兵,计划彻底摧毁128师383团。为了应对这股猛烈的攻势,128师指挥部指派383团与其他部队协同防御,并加强了各个营的战斗力。383团第一营在612高地南侧400米处龙头村无名高地布防,第二营在东侧约500米处长形高地布防,第三营则在西侧的班快村一带加强防守,确保每个方向都能及时应对敌人进攻。
随着越军步兵营的接近,情况愈发紧张。到3月11日中午,越军338师460团终于集结了大部分力量,开始向龙头村西侧推进。与此同时,43军指挥部下令383团必须在12日凌晨撤回国内。然而,383团的兵力已经分散在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,且越军的炮火密集,撤军的困难可想而知。
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,王高升和丁寿岳两位副师长作出了果断决策,决定组织夜间撤退。他们命令团属炮兵和步兵全力开火,阻止越军进一步逼近,同时加强对撤退路线的掩护。战斗异常激烈,直到12日凌晨,383团才顺利完成了大部分部队的撤离,尽管仍有一部分炊事班和战士在612高地顽强抵抗。尤其是在凌晨1点左右,3营机枪连的密集火力成功掩护了队伍的撤离,使得敌人无法突破。
在撤退过程中,王高升和丁寿岳两位副师长坚持留在阵地,继续指挥部队进行最后的抵抗。虽然敌人不断增援,但383团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战术成功化解了越军的攻势。在凌晨的撤退中,几乎所有战士都成功撤回国内,只有一小部分战士与越军展开殊死搏斗,最终在白天才得以撤回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战斗中的炊事班尽管人数不多,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极强的战斗意志,在与越军的战斗中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。最终,他们虽然被包围,但依旧重创了敌人,击毙了约70名越军,直到白天才安全撤回国内。这样坚韧的战斗精神,成为了这场阻击战的一个亮点。
这场战斗,正如战后许多老兵回忆的那样,堪称一次经典的“回马枪”之战。383团不仅成功重创了敌人,还完美地完成了撤退任务,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胆略与智慧。战斗的成功,不仅在于战术的高超,更在于全体官兵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展现出的团结与坚韧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